欢迎光临bet36在线开户!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共九江市委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bet36在线开户 www.ntyuxiu.com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0日

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三农”工作作为争得九江应有地位最基本的任务推进,努力找准赶超发展的着力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找准赶超发展的结合点,积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找准赶超发展的落脚点,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找准赶超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克服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连续七年较快增长;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农村民生和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为全市实施赶超战略赢得了主动,提供了基础支撑。但也必须清醒看到,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要在连续七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面临着困难、压力和挑战。全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凝聚支持“三农”发展力量,奋力夺取农业农村工作新胜利。

201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健全农村体制机制为保障,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全市粮食总产3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一、强化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对2010年汛期出现的圩堤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加快长江江新洲大堤、棉船大堤、赤湖联圩综合整治。全力推进鄱阳湖区二期五、六单项,赛城湖棉科所堤、太泊湖圩、三角圩、九合圩、马口圩、附城导托圩、共青联圩、建设堤、寺下湖圩等圩堤除险加固。切实抓好修水大桥、湖口文桥、共青江益、彭泽浩山、瑞昌乌石等中小河流防洪工程治理。抓紧做好小型水毁工程的修复,三月底前要全面完成已开工建设的83座水库、69座圩堤、50座涵闸、21座泵站、206座灌渠和堰坝的恢复修复任务。全力实施新一轮国家专项规划内81座中的24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688座小(二)型水库应急除险,提高防洪标准,增加灌溉效益。

2、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活动。突出抓好中小型灌区改造,修水、都昌、德安、永修、星子、湖口等6个国家小农水重点县要加快项目建设,确保早完工、早见效。大力抓好柘林灌区续建配套及修水红旗灌区、月塘灌区、共青万年湖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末级渠系配套和抗旱水源、雨水集蓄工程建设。2011年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4万亩。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认真编制“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申报力度,力争五年内全部解决127.73万农村人口和26.5万农村中小学师生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参与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点改水工作,大力发展乡、镇集中供水,每个县(市、区)要新建3-5处集中供水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积极做好柘林湖水库作为九江城区饮用水源的规划论证工作。

4、提高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科学调度防汛抗旱,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雨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深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全面查清重点防治区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抓紧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

5、不断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健全水利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保障公益性工程管护经费,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市场化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水资源管理的新办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6、继续主攻农业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力争6000亿的战略契机,全力以赴抓项目,在服务强工战略中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招商,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农产品加工大型企业,提高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要结合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抓项目,突出企业的技改扩能,提升企业发展后劲和规模。2011年,每个县(市、区)引进1个亿元以上、34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其中农业加工项目3个以上),市直农口每个单位引进1-2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300亿元,增长27%。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宏观投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2011年,全市农口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5亿以上。

7、培育壮大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组织实施“5656”工程,重点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6个过5亿元、50个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建立60个直接与龙头企业连接的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销售收入要增长2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工园区,增强农业产业的集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认定工作。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对同类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品牌统一注册、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8、继续扎实推进“十百千”工程。按照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继续扎实推进“十百千”示范园区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园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巩固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壮大蔬菜、水产、畜禽、林果、蚕桑、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示范园区建设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冬闲田利用试点,提高示范园区的综合效益。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明确建设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以企业建设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群众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财力优先加强示范园区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农业“十百千”基础设施建设,万亩示范区要完成70%以上的建设任务,千亩示范片要全面完成任务。

9、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严格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把“菜蓝子”工程列入民生工程,并纳入到全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城郊蔬菜基地建设。2011年,市里安排市区城郊蔬菜专项发展资金600万元。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商管办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城郊蔬菜基地规划区内各负责建设好一个2000亩相对集中的示范片,确保全年新增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增加零售网点,积极推进规范型菜市场发展。2011年要完成城区第二批5家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加大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每个县(市、区)按照“保基数、防风险”的原则,至少安排100万元的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10、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规范、巩固、提高、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今年要鼓励引导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产品营销促销。加强农业协会建设。发挥各类农业协会信息渠道畅通、覆盖范围广、技术力量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密切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增强协会服务功能,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11、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新建、改造标准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基地对接,2011年全市要新增“农超对接”20家,总数达到50家。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快都昌、德安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加大抽检力度,逐步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三、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和保护能力

12、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按照“巩固、提高、完善”的要求,年内完成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5万亩。以提升公路绿化为重点,建设高品味绿化带,做到一路一景,彰显特色;以森林集镇、森林村庄、森林街道、森林社区、森林园区、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森林十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造林绿化由山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以大中型林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构建一批原料林基地,形成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带。扶持发展林板产业、林化产业、种苗花卉产业、油茶精深加工、木竹精深加工、森林旅游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滥砍滥伐,提高林木积蓄率。严格考核,切实加大森林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工作。依托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火灾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建设,切实减少森林火灾,坚决避免重特大火灾。

13、突出抓好农村清洁工程。按照“清洁卫生、无害处理、简便实用、群众欢迎”的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巩固农村清洁工程一年试点成果,合理确定“两年面上推开”工作规模,2011年安排3268个村点、60个农村集镇,全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落实垃圾处理“445”处理模式,强化主体、硬件和机制建设,健全回收网络,努力形成农村面上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使全市农村垃圾污染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试点区域达到“六个基本没有”。

14、加强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林业血防、湿地保护等林业生态保护工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工业生产区域和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区域的统一布局和规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大工业企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保护以农村河道为核心的原生态湿地系统。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新增农村使用沼气1.1万户。加强易灾地区和修河流域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确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22万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鄱阳湖及长江九江段采砂统一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严格依法实施监管,规范采砂秩序,减少砂石资源开采总量,维护防洪安全,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大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15、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以自然村建设为主体,以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推进为重点,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市2011年要抓好1100个省级建设点和市县共建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力争60%的建设点形成“一村一品”。着力抓好“三清七改五普及”;按照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抓好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打造一批高标准、高品位的建设点。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推进“五新一好”。加强农村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管理,着力改变集镇和中心村脏、乱、差局面。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探索建立农村拆旧建新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到集中区域建房,引导农民拆旧建新、退旧还田,切实改变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房无集镇的局面。每个县(市、区)要重点打造35个集镇和46个中心村。

16、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实施渡改桥及渡口渡船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建设农村公路896公里、候车亭230个。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电网输变电网络基础建设,兴建一批新农村电气化县、电气化乡镇和电气化村,提高农村用电质量。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扩大试点范围,着力抓好信息化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7、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率,为61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各项待遇,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突出抓好乡镇、村文化站(室)建设,建设农家书屋520家。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49个,继续抓好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乡村标准化卫生院(室)建设,力争全市195个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步结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85%,参合农民一次性报账率达到90%。落实农村医疗救助市级配套资金12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769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90%。加强农村保障制度建设。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提高到85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156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41.7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3万人。落实优抚政策,保障农村优抚群体的基本权益。发展农村慈善福利事业,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贫困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18、加大新农民培训力度。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就业转移的培训力度。各级职业学校要采取定向、定点的培训方式,开展订单式的培训,提高农民务工就业和本地创业能力,为工业园提供合格的用工人员。全市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2万人,其中省内新增转移3.28万人,农民非农就业率达到55%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60%。围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19、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力度抓好“一升三降”,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加强基层基础和经常性工作为重点,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充实提高队伍,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实施免费孕前优生项目,推进生殖健康进农家活动,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开展免费健康检查。着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强基层计生队伍管理,充实和提高基层队伍,夯实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程,扩大试点面,健全农村独女、二女结扎户享受3000元补充养老保险或按城镇标准纳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由政府和个人按41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落实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奖励扶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5935人,特别扶助计划生育家庭1028人。推动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长效机制。

20、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工作方式,坚持专项扶贫和移民政策扶持为主,鼓励行业支持和社会参与,帮助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解决温饱并脱贫致富。着力抓好395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继续抓好深山区移民搬迁工作,做好后续配套工程,落实政策扶持措施,把生态建设和移民扶贫结合起来,确保实现“整体搬得出、逐步富得起、长期稳得住”。完成移民扶贫搬迁4161人,做好30万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和档案管理力度,确保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不变的基础上,实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征地标准,加快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依法依规控制土地抛荒现象发生。

22、继续推进非工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巩固完善粮食、农业、林业、水利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确保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内部机制逐步完善。着力抓好农垦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做好人员安置、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农垦企业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23、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把民营林场的建设作为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的重点,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主体改革成果,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保障林农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依法流转,使林地经营权适度集中到企业或大户,实行集约化经营。继续做好市属企业改制的后续工作,尤其是多途径解除历史遗留债务。

24、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保持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鼓励大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引导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信贷担保服务方式,扩大信贷服务范围。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和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水稻、棉花、油料作物、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推进柑橘、育肥猪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住房保险、农机具保险。

25、继续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开展“科学管理年”活动,全面巩固、提升综合建站任务,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考评激励、推广服务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农技站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26、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建设,建设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创新乡镇涉农专项资金监管机制,落实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做好土地处置工作,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做好转入城镇农户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流转工作。着力抓好共青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推进“七个一体化”建设,努力把共青城建设成为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7、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没有昨天农业打下的基础和作出的贡献,就没有今天九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步;没有今天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就没有九江明天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领导水平。县(市、区)党委都要有专职分管“三农”工作的常委,乡镇领导干部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市、县各农口单位和涉农部门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优势,积极做好“三农”工作。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把“三农”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绩效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从长远规划农民增收的目标,又要落实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28、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农业投入上突出“三个重点”、做到“三个确保”,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2011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产业化投入,落实配套资金。各地也要相应地增加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同时,要积极推进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要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加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9、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结合“三农”的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活动,以“三级联创”、“三培两带两服务”、公开承诺、一线服务、设岗定责等为载体,在乡镇、村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模式。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事务理事会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有机结合的村民自治组织。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村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

30、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引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加大对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农村致富典型事例的宣传,通过推广身边的致富经验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激发他们发家致富的热情,培养他们敢闯敢干的胆识,打破目前 “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种养模式,加快集约生产步伐,发展特色规模经营。

31、加强农业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把提升干部队伍科学发展能力作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努力锻造一支“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困”的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农民欢迎的“服务员”。要落实好基层农业干部工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基层农业战线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积极探索建立干部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形成“以绩效定位次,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基层农业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户和文明集市为重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共创活动,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